“一個不能少,你我同路行”通榆人用真情書寫最美脫貧故事_中國扶貧在線_甜心寶貝一包養網國家扶貧門戶

requestId:688a47b79e6ed9.94167658.

中國臺包養網VIP灣網7月4日通榆訊 (記者 尹賽楠)“天天牽掛你的衣食住行,苦樂冷暖惦念在心中……一個也不能少,你我同路行,包養甜心網心貼心,手包養合約挽手,共赴美好的前程。”7月4日上午,“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中央網絡媒體走進吉林活動包養行情在白城市通榆縣烏蘭花鎮陸家村啟動,而我們的故事,也從這里開始……

  陸包養網家村農戶入住新樓房。(中國臺灣網 尹賽包養甜心網楠 攝)

從通榆縣出發,驅車53公里,采訪團來到了這個曾被稱為特困地區縣中的典型貧困村。之前的陸家村,與很多貧困村一樣,村里基礎設施落后,村民收入結構單一,老百姓靠天吃飯,睡的是土炕,想的是口糧包養,可現如今,這里的變化可用四個字概括——地覆天翻!

“蝶變”中的陸家村

走進陸家村,一幢幢整齊的樓房瞬間映入采訪團的眼簾,公共文化廣場、綜合服務中心、幼兒園、敬老院……一條條整潔的街道,一張張屋檐下的笑臉,所有這些,都讓記者明白,當初的貧困村,如今正在完成“蝶變”……

2016年,在中央和包養網省委推進脫貧攻堅的大背景下,通榆縣搶抓政策機遇,創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在烏蘭花鎮陸家村先行先試,規劃實施了以易地扶貧搬遷、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主要內容的包養網組合項目,并率先在烏蘭花鎮陸家村試點包養網,成功打造了“陸家模式”。2015年,陸家村人均年收入僅為5500元,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92戶、198人;到了2017年,村民年人均收入能達到1包養價格ptt7000余元,是之前的三倍以上。

  陸家村村民李海軍。(中國臺灣網 尹賽楠 攝)

“您覺得現在的住房條件跟之前比有什么不同?”“那還包養網心得用說,當然是現在住的舒服。”今年54歲的包養情婦李海軍,是陸家村里第一批實現易地扶貧搬遷的農戶,面對記者的提問,他幾乎是脫口而出包養一個月價錢。“之前住的老房子,四面透風,夏天涼快,冬天更涼快。現在家里有地暖,廚房有抽油煙機,不止我覺得好,街坊四鄰都說好。”包養網

而在實現搬遷村整體脫貧的包養感情同時,陸家村也注重保障農民搬遷后不返貧、能致富的問題,通過落實土地復墾、推動土地流轉、抓好園區建設、引導創業就包養業等方面逐步形成可持續、有保障的農民增女大生包養俱樂部收來源。此外,為了減輕村民上樓后的經濟負擔,陸家村結合村集體收入情況,為貧困戶統一減免取暖費和物業費,做到切實節省日常生活開支。

“孩子們都在附近的廠子里務工,我們老兩口每年靠土地流轉拿到的收入也有三四萬元,可以說是真的包養網奔小康了。”這時記者注意到,李海軍古銅色的臉上滿包養一個月價錢是幸福的笑容。

“我把自己當成了村里人”

“通榆縣烏蘭花村地處科爾沁邊緣,不同于陸家村,這里雖然面積很大,但能抵御自然因素、旱澇保收的耕地卻少之又少。”作為烏蘭花村第一書記的王學范告訴記者,過去的烏蘭花村,是真正意義上的看天吃飯。

“既然黨信任我,把我安排到這里,那我自然不能守著老百姓過舊日子。”通過走訪調研,王包養情婦學范發現烏蘭花村的庭院經濟基礎好,面積大,并且易灌溉,為此,王包養感情學范帶領村干部成立了專項扶貧工作組,幫助村民擺脫貧困。

  烏蘭花村第一書記王學范向采訪團講述脫貧故包養行情事。(中國臺灣網 尹賽楠 攝)

“剛開始的時候,村民們對發展庭院經濟并不認可,很多人怕麻煩、沒技術、缺信心。”王學范說著,目光落到了身邊的李長林身上。今年74歲高齡的他,曾經也對發展庭院經濟持抵觸情緒。“那會兒想,自己年紀大了,家門口這片地包養種些玉米挺好,省事兒還不麻煩。”李長林指著面前的麥子告訴記者,王書記經常來做工作,技術上不懂的問題他也派包養軟體人過來指導,就這樣,自己家的院子里載滿了小麥。

“再有幾天就能收成了,之后還能在地里種些白菜、薺菜,從前每畝地只能收入幾百塊錢,現在連作物帶補貼,每畝地的收入能達到五千元左右。”李長林告訴記者,這都要感謝王書記。

不僅如此,針對農村普遍存在的陳風陋習,王學范結合脫貧攻堅相關工作,將思想道德建設、和諧社會建設、包養網精神文明建設等內容進行提煉創包養網新,形成了具有時代特征的《村俗民約》。

“正所謂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村子的風氣轉變了,脫貧工作自然就更好開展了。”王學范說。

包養網比較“2016年初來到這里,如今也有三年半的時間。”王學范說,自己最對不起的,就是妻子和女兒。“包養妹平時一個月才能回家一次,女兒也在外工作,妻子生病去醫院基本都是自包養女人己。”說包養網到這包養里,王學范的眼眶微微泛紅。“但我從沒后悔過,既然來到這里,那么村民們也同樣是我的家人,我也把自己當成村里人,大家在路上見到我,都跟我招手微笑,喊一聲‘王書記’,這就足夠了。”

  看著庭院里即將收成的小麥,李長林的臉上滿是笑容。(中國臺灣網 尹賽楠 攝)

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是目標,也是使命!如今,在中國農村廣茂的土地上,更多精彩生動的脫貧故事正在上演,而我們的旅程,也在繼續……(完)

TC:sugarpopular900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